本文目录
在古代历史上,最有智谋的人物是谁中国历史上最幸运的皇帝是谁啊以人为镜是对谁的评价所谓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在古代历史上,没有最有智谋的人,因为谈不上,也没有可比性,只能说古代历史上有智谋的人是谁?
掰掰手指头数数,也不少,比如赵普、姜子牙、老子、诸葛亮、鬼谷子等人,都是特别有智谋的人,要论功绩,谁的贡献最大,无法比拟,他们都是国家的功臣,都可以被称为“最有智谋”的神人。
1.姜子牙
简介:姜子牙,被称“太公望”,尊为“百家宗师”,齐文化创始人,最高军事统帅,西周开国元勋,是一个军事家、政治家伟人。在他有生之年,为周代齐国做了众多贡献,是我心中的神,其实,我很钦佩他的为人,为国分忧,为民解难,还整整活了139年,是我所知最有智谋的活的时间最长的人物。
事迹:活了那么久,想必也为国服务了那么长,流传在世界的佳话也不少,比如辅佐六代周王治国,出谋划策帮助周武王灭商纣王。
2.鬼谷子
简介:鬼谷子,姓王名诩,又名王禅,号玄微子,是道家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政治家、谋略家,还是纵横家的鼻祖,他精通才艺,博学精深,通天彻地,布阵行兵尤其厉害,就连鬼神也难预测,他智勇双全,卓越出众,不仅会兵法,还懂卜卦算命,我认为在当时的朝代,无人能及,因此被世人尊为“圣人”。
事迹:鬼谷子在世上也活了130年,在这期间,他游遍万水千山,归隐幽谷,修真养性,祛病延年,还招收了两个徒弟,也很杰出。
3.诸葛亮
简介:诸葛亮我们最熟悉了,字孔明,号卧龙,是三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还是发明家。论相貌有相貌,论人才有人才,真是全才奇才。不过他活的时间不是很长久,享年只有53岁。
事迹:虽活的时间不够长,但他的事迹却如此惊人之多,比如空城计、东和孙吴、赤壁之战、草船借箭等,都是我们读书时学过的,这个人物是真实有存在过的。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最幸运的皇帝。
康熙在很小的时候,曾经得过一场大病---天花。要知道在当时天花是一种不治之症,只要一不小心连小命都会没,但是康熙却熬了过来,并且还活了那么久。
回顾得天花而死的清朝贵族
回顾一下清朝一些得天花而死的贵族:摄政王多尔衮的弟弟多铎是因患天花而死的,顺治皇帝的妃子董鄂妃也是天花死的,就连顺治皇帝本人也是因天花死的。可见患天花而死的人非常的多。
康熙一开始并非储君人选
根据《汤若望传》历史记载,临死之前的顺治皇帝发觉自己患有天花,于是便想要在自己死之前确定好储君。这个时候的顺治皇帝出于对幼主临朝、亲王辅政、大权旁落的忧虑,于是打算将自己的皇位传给自己的堂兄安亲王岳乐。
但是当时的大臣汤若望认为,幼主临朝虽然会影响政局,但是帝系的转移同样会引发一些政治危机,于是力劝顺治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
这个时候的顺治皇帝又想将皇位传给自己的次子福全,这时候孝庄皇太后出面坚持要其立三子爱星觉罗·玄烨也就是康熙为储君。而立康熙为储君的原因便是康熙已经患过天花且没有死并且产生了终生免疫力。于是康熙就这样成为了储君。
康熙患的这一场天花不但没有要了他的命,还反而让他成为了储君,最后成为了历史闻名的康熙大帝。看到这里看官们是否觉得康熙历史最幸运的皇帝呢,一场天花便让其拥有了至高无上的帝王,望眼历史又有哪个帝王会这般好运。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唐太宗对魏徵的评价。
出自《旧唐书·魏徵传》,意思是把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借鉴。《旧唐书·魏徵传》李世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唐贞观十七年,直言敢谏的忠臣魏征病故,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使衣帽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
唐太宗的这句话,也是对魏征人生价值的最高评价。魏征以直言敢谏而闻名,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魏征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难以相较的。
魏征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汉族,隋唐时期巨鹿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他的重要言论大都收录《魏郑公谏录》和《贞观政要》两本书里。
轶事典故
分梨惊文帝
传说,当年魏徵小时候魏家是我们这一带有名的大户人家。全家直系血亲一百多人,谁也不要求分家另过,团结一致,上敬老,下爱幼。主持家中日常事务的当家人,都是未婚少年,一旦长大成婚,就要再换别的未婚男子当家。此事传到隋文帝耳中,他感到稀奇,就趁微服私访的机会,打扮成僧人模样,到魏家控访。到了魏家,文帝见果真是一个十几岁的小男孩当家,心中不禁感到疑惑,于是想试一试这孩子的管家能力如何。
文帝从兜中掏出两个甜梨,说:“魏公子,贫僧想向你求教家中公平待人之道,请你把这两个梨不偏不倚分给全家所有的人吃,人人都要尝到。”这个魏公子,就是魏徵。虽年纪小,却聪明过人,思维敏捷。他说:“好,谢谢高僧赠梨,请随我来。”随即请文帝一起来到厨房,吩咐说:“这两个梨乃高僧好心所赠,请费心将这两个梨洗净,切开捣碎,放入锅中煮梨汤,请全家老小一齐享用,也不辜负高僧的一片美意。”
见此情景,文帝不禁大吃一惊,从内心里赞叹小魏徵聪慧过人,心想这样处理问题,当然全家都赞成。(载《邯郸广播电视报》2007年1月17日,文/李振德)
直爽胆大
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徵,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徵到了长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过事,还曾经劝说建成杀害秦王。
秦王听了,立刻派人把魏徵找来。魏徵见了秦王,秦王板起脸问他说:“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中挑拨离间?”
左右的大臣听秦王这样发问,以为是要算魏徵的老账,都替魏徵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徵却神态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可惜那时候太子没听我的话。要不然,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秦王听了,觉得魏徵说话直爽,很有胆识,不但没责怪魏徵,反而和颜悦色地说:“这已经是过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偏听则暗,兼听则明
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徵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徵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文言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采纳下面的意见,那末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多好啊!”又有一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
魏徵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
智护皇甫德参
唐代大臣皇甫德参给唐太宗写了一份意见书,上面批评了三件事:“修洛阳宫是劳民伤财;收地租是加重百姓负担;民间女子梳高髻的时髦习俗,是受了皇宫嫔妃的习染。希望陛下能够采取措施,制止和改变这种现象。”
唐太宗接到上书后很不悦,发火道:“皇甫德参的用意是不让国家使用一个劳役,不让收一粒粮食的租税,不让宫中的人留头发!”并打算对皇甫德参严加处罚。
魏徵看穿太宗的心思,上前劝道:“自古以来,凡是上书的人,大多数都言词激烈,切中要害,不这样就不能打动皇帝的心。言词激烈,看起来好像是诽谤,其实用心是善良的。即使是狂夫之言,有德行的皇帝也不能置之不理,应当听一听,取它正确的一面,抛弃不正确的一面。陛下千万要慎重从事,万不可因一时的偏见,感情用事,随便处置一个勇于提尖锐意见的人。否则以后还有谁敢在您的面前大胆直言呢?”
魏徵的话使太宗心服口服,他检讨了自己的错误看法,不但没有处分皇甫德参,反而还重重赏赐了他。
憋死鹞子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徵进来了。太宗怕魏徵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徵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
皇后救命
有一次,魏徵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
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徵!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徵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
魏徵斩龙
小说《西游记》里记载了魏徵变成门神的故事:长安附近的泾河老龙与一个算命先生打赌几时下雨,下多少雨,结果为了赌赢犯了天条,玉帝派魏徵在午时三刻监斩老龙。老龙于前一天恳求唐太宗为他说情,唐太宗满口答应。第二天,唐太宗宣魏徵入朝,并把魏徵留下来,同他下围棋。不料正值午时三刻,魏徵打起了瞌睡,梦斩老龙。老龙怨恨唐太宗言而无信,阴魂不散,天天到宫里来闹,闹得唐太宗六神不安。
魏徵知道皇上受惊,就派了秦琼、尉迟恭这两员大将,守在宫门保驾,果然,老龙就不敢来在前门闹了。可没过几天,那老龙王又在宫殿后门来找唐太宗算帐,魏徵于是抱剑为唐太宗守后门,这样老龙才不再也敢来闹了。唐太宗体念他们夜晚守门辛苦,就叫画家画了秦琼、尉迟恭两人之像贴在宫前门口,画了魏徵画像贴于后门,结果照样管用。此举也开始在民间流传,秦琼、尉迟恭与魏徵便成了门神,双门左右贴秦琼和尉迟恭,单门贴魏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