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宋朝男人喜欢头上戴花,是为了什么为什么宋朝时男人喜欢把花戴头上...应羞上老人头”,苏轼一个大男人为何要把花戴头上宋代男子头上戴花,一是为了装饰打扮,二则是为了彰显自己的身份地位。
宋朝是继唐朝以后的一个朝代,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承袭了唐朝的一些风俗。比如说唐朝人在经济文化鼎盛时期,会更加注重于自身的穿衣打扮,在身上佩戴香囊或者是玉佩等首饰,当然,这样懂得穿衣打扮的男子在唐朝还是比较少见的。绝大多数唐朝的男人大都还是像个剽悍的男子一样,身上佩戴着剑或刀刃,带花的几率几乎不大。
然而到了宋朝,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以后,便开始往一些女性化的方面发展,当然这并不是贬义,而是人们愈来愈抛开世俗,愿意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展现自己,而非刻意模仿女性。在这种思想的灌输下,人们穿衣打扮的范围就扩大了许多。尤其是那些名门子弟,家境优渥的公子们,他们不仅饱读诗书,并且还见识多广,在打扮多元化方面更是占得头筹。
因此在头上戴一朵花的风俗,首先就是由这一批人开始流行的。头上戴花,不仅能给他们增加一些文艺气质,而且还带有一些个人特点,让人能够眼前一亮。因此在当时的宋朝时期,人们凡是见到头上戴着一朵花的,大都是一些面容姣好的男子,很是受人追捧。
当然,除了为了给自身增加更多的吸引力,头上戴花还有一种彰显身份的作用,因为在这些头上戴花的男子中,大多是达官贵人家的子弟,他们佩戴着头花到处游玩,不仅能够起到炫耀的作用,还能在人群中被人所注意到,这正是这些子弟们想要的效果。而平常百姓很少有时间到处闲逛,更别说佩戴着一只鲜艳的头花到处转悠,以博目光了。
大宋朝,是从五代十国建立起来的国家,当时的大宋是非常重视文学的,所以当时的文人非常喜欢簪花,就是将花,尤其是红花戴在头上,目的无非就是为了附庸风雅。在大宋,男子簪花,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它并不代表男子比较娘,而是一种对文人气质的点缀。当然,我们在水浒传中也能读到,比如燕清、阮小五、宋江,都曾有头戴鲜花的描写。在宋朝,男子也是爱美的,头戴鲜花象征着一种浪子的形象,更易招女子喜欢。
一、宋朝男子头戴鲜花,寓意时尚美丽开始在宋朝,头戴鲜花就是重阳节的一种习俗,无非就是戴一些茱萸在头上,寓意是想要驱邪,为自己带来好运等等。但是重阳节过去,我们在水浒传中,也可以看到,很多男子头戴鲜花,书中尤其对燕清头戴鲜花描写的非常详细,因为燕清是出了名的浪子,人长得方正俊朗,就是宋朝女子喜欢的那一种风格,所以他非常好美,时常头戴鲜花,以显示自己是一个浪子,而且也是清场的高手,让女子对其倾心。
二、宋朝男子头戴鲜花,为附庸风雅当然,在一些宋词我们也可以看出,那时的文人和诗人都是非常喜欢爱鲜花的,因为宋朝重文轻武,君主十分爱惜文人,所以那时的文人为彰显自己的突出,就头戴鲜花附庸风雅,让众人都知道自己是一个有才华的人,所以,在宋朝,头戴鲜花的男子多数都为文人。
宋朝男子就已经十分爱美了,否则也不会将女子的鲜花戴在头上,不仅文人墨客喜欢头戴鲜花,连梁山的英雄好汉也非常喜欢,他们将鲜花戴在头上,有一种莫名的喜感,而且也有一些时尚的元素,就像王英那样的矮脚虎,也喜欢头戴鲜花。
并不是真的带花,只是诗词而已,出自吉祥寺赏牡丹,译文:诗人赏花开心,饮酒助兴。喝得酩酊大醉,一路磕磕绊绊,头上又满插鲜花,活脱脱的一副傻态,自然会引得别人的围观和哄笑.
“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上两句是写苏轼赏牡丹花之乐,往头上插花之趣。这两句转到醉归上,其实是和上两句一脉相承的,赏花和赏花后归来,心境上是相通的,心情上是递进的。从更深层次上表现出苏轼旷达的性格,乐观忘忧的人生态度。人老簪花,非常人行止;人老簪花不自羞,更非常人心境。写吉祥寺牡丹之妩媚醉人,不执直笔,却从非常之趣兴出,可谓深得六一先生“返照波间”之真昧。
这两句还有另一个层面的意思。面对吉祥寺盛开的牡丹,作者不从正面描写,却从另外一个独特的视角切入。虽然没有正面说吉祥寺牡丹之美丽,但从苏轼往头上插花的动作和心语,不就感受到了吗。“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人们常说:“这个人傻得可爱”,看到此句,能不让哑然失笑乎。人家苏轼可不是傻啊,可爱却是真的。苏轼作诗,常常从人们想象不到地方入笔,这和苏轼潇洒不羁的个性有关,别人不敢写苏轼就敢写。
这两句的意思是:我老了,但我还是喜欢把花插在头上,我一点也不害羞,倒是花儿害羞了。读完此句,一个乐观豁达的苏轼鲜活而鲜明地展示于大家面前。
大家看看这幅场景吧:苏轼喝得酩酊大醉,一路上东倒西歪,瞧,头上还插着牡丹花。好家伙,十里长街的珠帘一半都挑起来了,人们勾着头,捂着嘴,争相看着醉归的苏轼。